跳到主要內容
首頁 > 藏品資訊
:::
藏品資訊
懸絲傀儡頭盔-包頭巾藏品圖,第1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懸絲傀儡頭盔-包頭巾藏品圖,第2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懸絲傀儡頭盔-包頭巾藏品圖,第3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懸絲傀儡頭盔-包頭巾藏品圖,第4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懸絲傀儡頭盔-包頭巾
  • 編號
    • 編 目 號:AH010517
  • 主題
    • 關鍵字:財團法人私立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捐贈
    • 分類1:偶戲
    • 分類2:懸絲傀儡戲
  • 名稱
    • 登錄名稱:懸絲傀儡頭盔-包頭巾
    • 中文 名稱:懸絲傀儡頭盔-包頭巾
  • -數量-
    • 單 位:
    • 數 量:1
  • 材質
    • 材質描述:織品
  • 尺寸/度量
    • :390  mm
    • :220  mm
    • :35  mm
  • 內容/意義
    • 背景說明:傀儡戲是一種由演師操控戲偶的戲劇形式,依照操偶方式可分為懸絲傀儡、杖頭傀儡與鐵枝傀儡等數種,布袋戲亦屬於廣泛定義的傀儡戲種之一。在臺灣的傀儡戲專指懸絲傀儡類型,其特色在於戲偶身體關節各部位以線連接至提線板(鉤牌),透過演師的手部動作與手指操控絲線,帶動偶人表演。臺灣傳統傀儡戲大致可分為南部的泉州系統、北部的漳州系統,以及客家系統。南部主要集中於臺南與高雄,傀儡戲演出偏向喜慶祈福的酬神儀式;北部重心集中在宜蘭,主要作驅邪禳災儀式使用。
      傀儡戲偶的籠腹為傀儡的身驅,傳統以竹篾編織而成,泉州系統的籠腹又分為上腹與下腹兩部分,可更靈活表現人體姿態。手臂則以關節分段,取用篾片為芯,以紙捲緊密包覆呈圓柱體。腿部則以麻繩製作外包長褲遮蔽。提線板依據流派系統的不同,有其造型上的細微差異,如泉州及莆田地區主要使用木製提線板,中國其他地區則以竹材製作。其偶頭、手掌處、腳部、服飾、帽盔、道具則依照角色的不同而變換。傳統傀儡戲偶的偶線數量約莫在10至14條左右,視其表演的需求以及戲偶的靈活程度而增減。
      傀儡戲的頭盔樣式較為簡化,約略可分為盔、帽、冠、巾四類。傀儡頭盔種類多,形式互有差異,較難以做系統化分類。本件包頭巾為馬伕或綠林盜賊角色佩帶。
  • -備註-
    • 備 註:
      1.財團法人私立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偶戲文物捐贈案
      2.西田社登錄號:150.a0001
    • 參考資料:1.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編,1998。泉州傳統戲曲叢書第十卷:傀儡戲‧《目連》全簿。北京:中國戲劇出版社。
      2.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編,1999。泉州傳統戲曲叢書第十一卷:傀儡戲‧落籠簿(上)。北京:中國戲劇出版社。
      3.葉明生,2004。福建傀儡戲史論。北京:中國戲劇出版社。
      4.黃少龍,2011。泉州傀儡藝術概述。北京:中國戲劇出版社。
  • 藏品典藏資訊
    • 取得方式:捐贈/贈送
    • 到館日期:2019/05/18